冬至吃汤圆,元宵也吃汤圆? 在台湾一年中有两个节令会吃到「汤圆」,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「冬至」,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习俗上会搓汤圆祭拜神明和祖先,吃汤圆也象征了祈求团圆、圆满的概念,「吃一颗汤圆就会长一岁」。 第二个节令是农历元月十五日的「元宵节」,传统上这天吃的其实叫「元宵」,也有全家人团圆的意思。「汤圆」和「元宵」的外型不易分辨,因此许多人认为是一样的食物,其实两者最大差别在于制作过程的不同,口感也有些许差异喔!
外型浑圆的是「汤圆」
形状较不完整的是「元宵」 汤圆是「搓」出来的,元宵是「摇」出来的! 搓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揉成团,包入馅料后用手不断搓揉成圆形,表面比较平滑、外观形状一致;而因为糯米团含有的水份较多,煮好的汤圆口感会比元宵还要细腻黏口。
摇元宵 元宵则是将馅料切成约骰子大小的方块,沾水后置于有干糯米粉的竹筛上,以逆时钟或顺时针的方向滚动数次;当内馅沾黏薄薄一层的糯米粉后,将其放入一旁预备的开水约2秒,捞起沥干后再放于竹筛滚动,重复动作约8~12次,直到滚成适中的大小。
元宵是利用手工滚动的劲道蘸取糯米粉,慢慢滚成圆形,因此表面略呈颗粒状,咬开的内馅也不是整齐的圆形;另外因为皮较薄、含水量低,吃起来相对有咬劲,馅料也比较松散。 讲究手工力道的元宵做法较费工,通常元宵节前后才能在市场买到;汤圆则比较普及化,超商一年四季都有贩售。 客家这一味!客家汤圆
用茼蒿、油葱酥煮成汤头,搭配包着肉馅的鲜肉汤圆,就是经典的传统客家味!
最常见的红白小汤圆,除了煮成甜汤,也能加入猪肉、韭菜和香菇煮成咸汤圆,作为正餐享用。
除了红白小汤圆外,客家人吃的甜汤圆里头通常不会包入馅料,一大颗扎实的大汤圆,淋上黑糖和姜汁,就是客家人最熟悉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