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铃薯发芽千万别再吃!营养师告诉你有多危险…

编按:近年来,从食安议题到减重饮食甚至是保健食品,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迷思,加上媒体的报导与渲染,造成不少民众困惑与恐慌。别再相信没有根据的说法了!正确知识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,专业营养师
蔡正亮用实证科学为你解说分明。 马铃薯发芽到底能不能吃?
文 / 蔡正亮营养师 资料提供 / 远流 图 / 撷取自网络
只有冒出一点芽的马铃薯,到底还能不能吃?(资料照)
迷思疑问:大家都知道马铃薯发芽有毒,但是不是只要削去芽眼,再充分加热煮熟,安全就没问题呢?
也许你曾听说:隔壁的林妈妈、街上开餐厅的王先生或小吃摊陈阿姨都异口同声惊呼:「唉呀,前几天才从市场买回来的马铃薯,竟然有好几颗的外皮已经长出一点一点的绿芽了!」记得以前听人家说过,发芽后的马铃薯有毒,不能再拿来食用,但如果发芽的程度才一点点,就要全部丢弃未免可惜……只要切掉发芽的芽眼部位,削皮后充分煮熟再吃,让「有毒成分」被破坏,应该就没问题了吧?但这样,真的可以安心吃吗?
科学观点:了解植物天然毒素「茄碱」的生物特性后,你会知道马铃薯一发芽就不能吃,要立即丢弃。 ★事实的真相是 事实上,这样的观念不完全错误,「充分加热」这个举动,对于预防食品中毒,确实是一个必要步骤。要预防一般性细菌(如肠炎弧菌、沙门杆菌、大肠杆菌等)对健康的威胁,充分加热食物确实可以杀灭病原菌,避免食物中毒。但是,除了病原菌以外,某些植物存在的天然毒素,特别是又具有耐高温特质时,充分加热就不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了。 属于茄科植物的马铃薯,本身含有一种「生物配糖体」(Glycoalkaloid)的天然成分,该成分被视为一种天然的杀虫剂,是植物为了能顺利生长、繁衍、减少虫害而产生的自我保护成分。 生物配糖体是一群大家族,这个大家族有两个著名的成员,分别是
「茄碱」(Solanine)及「卡茄碱」(Chaconine)。它们对生物具有神经毒性,对人类来说,只要一点点的含量就可能致命。而新鲜的马铃薯,本身就含有非常微量的茄碱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对此订定的一般安全剂量是,「20~25毫克以下/每100公克的新鲜马铃薯」, 一旦摄取超过上述剂量,立刻产生食用安全上的风险。
马铃薯在发芽的过程中,会大量生成茄碱,特别是马铃薯的外皮,含量特别高。马铃薯发芽后所产生的茄碱含量,比未发芽时要高出7倍以上。另外,茄碱本身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,具有
耐高温的特性,一般加热不容易完全去除。即便马铃薯只长出一点点的绿芽,再经过仔细削皮、加热煮熟后,整体的茄碱含量仍可能微量存在。
发芽的马铃薯可不是削了皮就没事囉!(Pixabay) 在这里必须强调,「剂量决定毒性」,不小心摄食过量的发芽马铃薯,对于敏感体质者如幼童、怀孕哺乳妇女、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全者,就会大幅增加神经中毒的风险。 常见中毒的症状包括:恶心、腹泻、消化道不适、神经失调、出现幻觉等情形。因此,发芽的马铃薯,即使只有一点点发芽,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丢弃不食用。切勿因贪小便宜,而赔上身体健康,这可是相当划不来的啊。
延伸探讨:那其他的农作物发芽,如蕃薯、红萝卜、大蒜、洋葱等,是否可以安全食用呢? 蕃薯、红萝卜、大蒜、洋葱等不属「茄科植物」,并不像马铃薯含有「茄碱」等有毒的「天然配糖体」。通常,这些植物发芽是植物本身储藏的糖类产生变化,并提供发芽所需的养分使然。一般来说,蕃薯、红萝卜、大蒜、洋葱发芽后仍是可以安全食用的,只是,发芽后的品质、风味及营养价值会有所降低,因此,建议民众还是以新鲜的食材为优先。 ★营养师小结论
马铃薯发芽后,会大量产生有毒的「茄碱」。「茄碱」有耐高温的特质,就算去除芽眼、削皮、加热,茄碱都可能微量存在,仍有中毒的风险。特别是对于年幼、怀孕、哺乳妇女、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朋友,都是高危险族群,一旦发现有发芽的马铃薯,就应立即丢弃,不要再食用。
想吃得安心,就要把马铃薯好好保存,避免发芽!(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