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图解】山蕉、北蕉、吕宋蕉...各种香蕉哪里不同?

台湾香蕉,一年四季都看得到它的身影,对台湾人来说,这是平民不过的水果,但它却曾经创造了台湾的经济奇蹟,即使风光不再,但台湾香蕉的好,以及它曾写下的历史,还是要让你知道。 先知道!台湾香蕉历史 1895~1910年 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,1900年前后,有人进贡南投中寮、集集种植的香蕉给日本天皇,而被称为人间仙果,所以集集可说是台湾香蕉外销日本的鼻祖。
1907年台湾香蕉开始销往日本,初期多是以物易物,用香蕉换日本的加工金属设备。而后在日治期间也陆续外销日本,而且逐年攀升,台湾香蕉的种植面积也愈来愈广泛。 1960~
1963年,日本开放台湾香蕉自由贸易,台湾香蕉外销日本进入高峰期,当时是以竹笼装载香蕉,每笼重48公斤,年出口量有107万笼,全台也开始疯种香蕉,南投集集的「千」字号香蕉更是日本天皇御用香蕉。 早年来自各地运来的香蕉多由高雄港出口,但露天堆积在出口码头容易腐坏,1962年经获美援贷款,把3号码头的仓库改建成香蕉出口的专用仓库,
1963
完工启用,即俗称的香蕉棚,不过随着香蕉输出的盛况不再,香蕉棚也荒废许久,现已改为香蕉故事馆,并由餐厅进驻。
旗山在当时为台湾香蕉的主要集散地,1964年旗山农会盈余超过新台币1亿5,000万元,农会办公大楼也兴建成巴洛克式建筑。
香蕉的辉煌时期,旗山地区许多人因种香蕉致富,当时割一串香蕉可卖一、两百元,蕉农的年收入可达20万元,而公务人员的薪水一个月才五百元,所以旗山老街也建起一栋栋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,茶室林立。 1967年是台湾香蕉外销日本最高峰的时期,在民间纸张还不普遍时,即改以纸箱包装输日,每箱重约16公斤,高峰期年销3,700多万箱,产量来自台湾北、中、南各地,近八、九成皆外销至日本,香蕉所赚的外汇占台湾总外汇的三分之一。 在香蕉兴盛时期,蕉农的身分几乎是有钱人的象征,割香蕉时香蕉的乳汁一旦沾上衣服就成了洗不掉印记,但当时穿着沾满蕉汁衣服的蕉农却大受欢迎,据传当时的酒家、茶室都把这些穿着蕉汁衣服的蕉农奉为上宾,如果衣服太干净,反而会被忽视而坐冷板凳。

1968年当时的青果联合社主席吴振瑞等爆发「金盘金碗舞弊案」,加上当时香蕉发生黄叶病害,无法如预期的产量外销,又当时的香蕉有绿金(Cash Green)之称,许多中南美州投资客以大量资金至菲律宾种植香蕉, 因大面积栽种,加上菲国劳力薪资低、气温高、香蕉生产期短,而台湾仍属于小农种植,不敌菲律宾香蕉的低价销日,使得香蕉外销数量急遽下降。 1980~ 1980年代,台湾香蕉每年销日从高峰期的3,700多万箱,降至每年仅剩1,000万箱,箱重约12.5公斤。 2000~ 2000年代,香蕉每年外销仅剩5、600万箱,如今近几年外销不到100万箱。 如今,虽然黄金时期已过,台湾的香蕉多以内销为主,不过像旗山、集集等过去的香蕉产地重镇也力求转型,以香蕉为观光主力,推出香蕉相关商品,甚至连日本人对台湾香蕉也仍有特殊情感,如张宏士的香蕉园甚至变成日本团的香蕉导览行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