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式火锅的由来是什么?「关系亲密」才能一起吃?

编按:时值入冬,爱吃锅的人,有没有想过最初的「日式锅物」及「火锅店」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最早「锅具」只是烹饪用具,要进化到成为餐具,并随即诞生出锅物美食,其中饮食与庶民文化也有一番故事!一起来探索锅物料理的源头吧。
日式锅物和火锅店是怎么来的呢?(记者王俊忠) 锅烧到小锅立 日本在奈良时代便已经出现锅子,用来卤菜与烹饪带汤汁的餐点,是烹饪的道具,而非餐具。进入江户时代,锅子却增加了「餐具」的用途。鱼肉或禽类加上蔬菜,放进锅子煮熟后直接端上桌,称为「锅烧」。《俚语集览》中关于锅烧的记载如下:
「鸭肉或雁肉切片加上水芹、慈姑、麸、鱼板、莲藕等蔬菜放入浅锅,以酱油汤汁煮者称之。」 食谱书很早便记载了锅烧的作法。例如《江户料理集》便介绍了五种用锅子煮好便直接端上桌的料理(料理FUWAFUWA、锅浓盐、煎鸟、治部、煎烧)。没多久,
锅烧便改为把小锅子放在火盆上,由两人或几个人一起分食的小火锅「小锅立」。 江户时代身分阶级严谨,社会上各种场面都会因为身分高低而有所差异。用餐也是一样。餐点都是一人份,依照身分决定座位。就算在家里,也是一人一份,座位固定。因此大家一起吃的小锅立,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崭新的料理。小锅立象征用餐者关系亲密,所以首先出现于青楼。
家庭中用餐的光景,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。画中题字为「拿起筷子,感谢天地恩赐与君主、父母的恩惠。
「家徽印箸袋,取箸奉常客,一炉小火锅,与客共享之。」(《万句合》,宝历十三年,一七六三) 在红灯区吉原游廓,青楼会准备印有常客家纹的筷子套,讨客人欢心。因此俳谐中出现「家徽印箸袋」。这首俳谐是吟咏客人从筷套拿出筷子,与妓女一同享用小锅立的场景。《时花兮鶸茶曾我》便描绘了如此光景。
在(吉原)青楼吃小锅立的光景。 小锅立似乎是以酱油和柴鱼片调味,《夜之清搔》记载「(吉原)青楼的食谱是以酱油一合搭配一条柴鱼,青菜和油豆皮一起放入砂锅煮」。 风来山人(平贺源内)在著作《根无草后编》记载「一直待下去会记得浴室的位置和吃得到下雪天早晨的小锅立」;大田南亩的著作《麓之色》记载「和熟客一同用餐,在筷套上写客人的名字,一直待到早上吃火锅等情事,总是充满情调」。这里的一直待下去是指一直留在红灯区,又称为「打流」。 下雪天的早晨容易出现留下来的客人,小锅立流行于这种客人与妓女之间。之后还出现书名为《青楼小锅立》的洒落本(青楼文学),意指青楼(吉原游廓)的小锅立。当中提到「收集好吃的剩菜煮小锅立」,
把剩菜全部倒进来一起享用也是小锅立的魅力之一。
打流。「大雪纷纷降,留客至今朝,共食小火锅,戏称时雪锅。」出自《种瓢》六集。 小锅立流行 大田南亩在所作《一话一言》卷四十一中提到「安永年间使用铸造方式制作小浅锅,不知不觉不再使用砂锅煮小火锅」。安永年间出现铸造的小浅锅取代砂锅,小锅立因而流行普及。
「一炉小火锅,香气垂人涎,尚未煮熟时,众人争食之。」(《川傍柳》一,安永九年)
「一炉小火锅,香气垂人涎,半生半熟时,已然食尽耳。」(《万句合》,天明二年)
「一炉小火锅,味鲜垂人涎,怎料一时寐,锅中已净空。」(《武玉川》二三,天明七年) 每一句都是吟咏争相吃小锅立的景象,而且不仅于青楼,小锅立也深入家庭。例如:出现男性一起吃小锅立、感情和睦的夫妻一起品尝小锅立,还有情侣一同喝酒、吃小锅立等等。每张图里都是铸造制成的小锅。 小锅立的流行催生了
「同吃一锅之人」(《浮世风吕》四编)、「大家以前都是吃同一锅的伙伴」(《花筐》)等
象征彼此关系亲密的说法。但是江户时代的小锅立最多是二到三人一起吃,要等到明治时代名为「卓袱台」的矮桌普及之后,才出现全家团圆之际一起吃大火锅的景象。
家中的男性一起吃小锅立。
情侣一边喝酒,一边吃小锅立。


在家嗑锅,各种口味任你选!食谱看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