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米其林必比登」是什么?摘星评分标准有哪些?

米其林官方公布了今年度「
米其林必比登(Bib Gourmand)推介名单」及《台北米其林指南》,除了星级餐厅以外,另有米其林餐盘餐厅、必比登推介的餐厅与小吃收录其中,吸引民众前往品尝。究竟「米其林星级」的由来和评断标准是什么呢?
今年度取得「一星」殊荣的「山海楼」,山海豪华拼盘包含了人参猪心、三色蛋中卷等6样手路菜,将山珍海味都集成一盘。(记者简亭宇摄)
「米其林指南」
的历史 《米其林指南》今日为全球指标性餐饮指南的权威,但最早它是一本包括美食及旅游,封面为红色的「红色指南」(Le Guide Rouge),是为了「卖轮胎」才诞生的!
起源──轮胎公司
1889 年,法国一对兄弟安德烈.米其林(André Michelin)和爱德华.米其林(Édouard Michelin)创立了同名轮胎公司。为了提高销量,米其林兄弟决定为公路驾驶者策划行程,着手制作一本实用小册,纳入换轮胎、加油、上路后的用餐及借宿地点等资讯,并免费刊登了 20 年。直到某日,安德烈发现这本册子被人用来垫高工作台,有感「人只会尊重自己付费得到的东西」,才催生出新的《米其林指南》,从 1920 年开始,以法郎七元的定价零售。
蜕变──美食指南
新的《米其林指南》根据类别列出餐厅名单,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而后米其林兄弟招募了一队「神秘食客」,以「餐厅评审员」的方式,匿名上餐厅给予评价。 1926 年,《米其林指南》开始为餐厅颁授星星。

1936 年,《米其林指南》对外公布了星级的评断标准。

至今,《米其林指南》已是全球独一无二的餐饮畅销书,逐渐成为「美食界的圣经」。
米其林的评级制度 《米其林指南》会用简短的两三行文字发表对餐厅的评价,并依据公开的5项评审标准审核:
 1 食材品质


 2 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


 3 料理中展现的个性


 4 是否物有所值


 5 餐饮水准的一致性 评分时,会撇除装潢、餐桌布置、服务品质等因素(另外注记),为餐厅评价一至三颗「星星」:
‧一星:表示餐厅与同类型店家相比,各方面都表现出众。


‧二星:代表店家厨艺高明、颇具特色,值得绕道前往。


‧三星:为最高星级,代表餐厅供应的料理皆出类拔萃,值得专程造访。


米其林评审员的特色
‧匿名:评审员和一般食客相同,上餐馆时不会公布身份,避免餐馆提供特殊待遇。


‧独立:评审员会支付全额餐饮费用,以保持客观公正。


‧专业:评审员大多出自餐饮及酒店领域,是这两个领域的专才。
必比登推介(Bib Gourmand)是? 米其林评审员穿梭于高级餐馆的同时,也在寻找道地的超值餐馆,才在指南中另开了这个类别,用来标榜中价位呈现正宗、高水准的餐厅。同时,《米其林指南》也尊重地方美食的独特性,例如西班牙获选的小吃店得到额外的葡萄酒和牙签符号;英国爱尔兰指南中获选的酒吧被标上啤酒杯的符号;若餐厅提供让人印象深刻的酒品,会附上葡萄、清酒瓶、鸡尾酒杯的符号,以兹肯定。
获选进「必比登推介」的标志。(翻摄自米其林官网)
台北米其林指南 台北米其林登台第2年,每年会公布「米其林必比登(Bib Gourmand)推介美食名单」及《台北米其林指南》,除了星级餐厅以外,另有米其林餐盘餐厅、必比登推介的餐厅与小吃会收录到指南里。
获得良好评价后,店家便可标榜为「米其林摘星餐厅」,吸引民众前往。(台湾米其林提供)
米其林国际总监:台湾菜色多元化、品质佳 米其林国际总监 Gwendal Poullennec 表示(见
新闻全文),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主厨在台湾闪耀,有些人到不同国家吸收经验,回到家乡把所学跟在地食材融合,对台湾餐饮界是很大跃进,米其林已看见台湾菜色往多元方向发展、品质也有提升,也新增了夜市小吃推荐,因为这是国际观光客到台湾必去的地方,米其林透过网络、口耳相传等管道,并派出评鉴员一一实地访查,才选出这些店家。
首度获选的松青润饼,消息揭露后有不少民众排队尝鲜。
小知识:「手路菜」是什么? 「手路菜」是从闽南语转变而来的词汇,(音读:tshiú-lōo-tshài),最早的解释是指厨师的「拿手菜」、「功夫菜」,但其实它可以指称所有繁复费工、仰赖技巧的料理,通常也具有独特的烹调手法与风味。现在也常被用作餐馆的「招牌菜」,许多店家菜单上出现标榜「手路菜」的菜色,也可以说是独门的「私房菜」或「特色菜」。
需要技术火侯才能做出的大菜,都可以称为大厨的手路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