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台只剩这里有!古法制作美味:金山蹦火鱼露

新北金山「蹦火仔」捕鱼近年来闻名全国,青鳞鱼疯狂追逐火光的画面震撼人心,捞到的鱼除了食用,还能做成鱼露,早期更是重要的调味良品,目前全台仅存1家店铺制作,快跟一探究竟。 古法制作的珍稀滋味—蹦火鱼露 说到
鱼露,众人总会直觉想到东南亚的独有酱汁,做菜时淋上几滴,可以增加料理的风味,但初次直接品闻时也有可能会对其特殊的「气味」退避三舍。
金山蹦火仔鱼法流传百年,依此鱼法捕获的鱼所制成的鱼露,全台仅剩一人制作。 台湾过去也曾有使用鱼露的习惯,然而因为饮食习惯与渔捞方式的变迁而逐渐式微;金山文史工作者郭庆霖说,在过去农业时代的农村生活普遍困苦,要吃到海鲜的机会少之又少,鱼露成为少数可以吃到海味的机会。而鱼露又能当成盐、酱油的替代品,炒菜、卤肉与蒸鱼等烹调方式都可以使用,受到广泛欢迎,也因此北海岸渔村流传了一句谚语「憨人担番薯换海水」,意即农人拿农产(番薯)跟讨海人换鱼露(海水),最推荐的吃法就是炒番薯叶时,以鱼露代替盐,使番薯叶吃起来兼具海陆风味。 北海岸鱼露的做法有2种:第1种是过去渔船的动力和冷藏能力均不足,所以当在近海捕获到鱼货之后,就会返航由渔村的妇女以烧沸的盐水烫熟上岸的鱼货,避免在贩卖时腐败,并延长可以食用的期间,而烧沸的盐水烫过了一批又一批的「现捞鱼货」,成了高浓度的鱼汤,也就是鱼露,但此种制法因为冷冻技术的发达,早已不存于世。 第2种鱼露就是金山蹦火鱼露制作者谢永坤的制作方式,他表示自幼家族就已在使用此种制作方式,以蹦火仔鱼法所捕捞的青鳞鱼加以发酵过后煮沸制成,故名「蹦火鱼露」。无论何种制法,与东南亚鱼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「气味」,第1种作法因为没有发酵过程,自然不会有臭味,而第2种制法多了将臭味煮沸的手续,只存鱼香。 闻名全国蹦火仔
蹦火仔鱼法在北海岸流传百年,在2015年被登录为新北市文化资产。 金山蹦火仔鱼法流传百年,这种鱼法是使用磺石加水,产生乙炔瞬间点燃火炬,利用鱼类趋光的特性吸引鱼群跃出海面,以叉手网捞起;因为乙炔点火时会产生巨响,所以被称为蹦火仔。 每年蹦火季从国历5月初到中秋节左右,当首批青鳞鱼上岸时,谢永坤就开始了酿制的过程,因此当初秋来临时,需要4个月酿制的鱼露也陆续完成,根据过往经验,到隔年蹦火季开始时售凿,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制作,周而复始,随着时代的变迁,自郭庆霖数十年前在推动地方文史工作时,北海岸就仅存谢永坤在制作鱼露,企盼透过蹦火鱼法的复兴,让传统的好滋味能延续下去。 鱼露制程公开!

1

将捕获的青鳞鱼盐渍后封存在桶中4个月,使青鳞鱼进行自然发酵,鱼身逐渐分解化为汁液和鱼肉组织。

2

将充满汁液和鱼肉组织的醃渍物,整桶倒入铁锅内,并以瓦斯炉火煮沸,使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臭味挥发。

3

当臭味消失、放凉后,将汁液不断的捞起倒在滤网上,过滤鱼肉组织和残渣,留下汁液。

4

手工装瓶即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