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按:说到客家人,台湾人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「擂茶」,但你知不知道「擂茶文化」其实并不是客家人长久以来的传统,而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观光活动?
在台湾人的认知中,擂茶是吃甜口味的。(本报资料照) 台马擂茶大不同 不是所有客家人都吃擂茶,也不是所有吃擂茶的都是客家人。在原乡的客家人中,只有在粤东、赣南、闽西部分区域的客家人有吃擂茶习惯(海丰跟陆丰地区称为「咸」);吃擂茶的也不全是客家人,在原乡部分山区少数民族也吃擂茶。 然而为什么一想到擂茶就联想到客家人呢?廖纯瑜告诉我,客家族群久居崇山峻岭中,长期与世隔绝,资讯封闭,所以与部分少数民族一样,较能完整地将擂茶的饮茶习惯世代相传,而擂茶又随着客家族群的移民脚步散播,日久之后就成了客家的符码。 擂茶其实原本是咸食? 擂茶随着大批移民来到了大马,原本只是乡民间的日常生活饮食,自己享用也用来招待宾客,逐渐广为大众熟知与接受,开始有店家以专售擂茶或咸茶维生,其中又以河婆客的擂茶做得最出色,因此店家招牌经常标榜「河婆擂茶」。河婆与擂茶这两个名词就像「海南鸡饭」一般黏在一块了,好像不挂上河婆二字就不正宗似的,只是这并不代表招牌打着「河婆擂茶」的一定是河婆人,我认为经营者只要能够用心做、口味好,是不是河婆人倒也不那么必要。
河婆擂茶可以一口汤、一口饭吃,也可以做成茶泡饭式吃。(图/联经提供) 被创造的北埔客家擂茶 说到河婆擂茶前不免要谈谈
台湾的「客家擂茶」,这个在一九九八年被创造出来的传统。台湾的「客家擂茶」发源地就在新竹县北埔乡,当地政府为了活络观光产业,就以河婆擂茶原型做为基础,发想出一套适用于观光、既能在短时间内自己动手做又能享用成品的套装文创项目,时至今日,「客家擂茶」已经成为台湾人众所周知的客家特色饮品。 台湾的「客家擂茶」比较讲究程序。以北埔一家提供「客家擂茶DIY课程」的店家为例,备有螺纹陶钵、番石榴擂棍作为擂茶工具,研磨用食材有绿茶茶叶、芝麻、南瓜子、花生、综合擂茶粉,另提供小饼干作为搭配擂茶的茶点。 擂茶步骤是先将茶叶倒入钵中磨碎,再放芝麻磨碎,接着放南瓜子磨碎,最后才是花生,由于坚果类研磨后出油,磨完后的成品呈现黏稠的泥状,完成后再混入一包综合擂茶粉,综合擂茶粉标榜是由二十多种五榖杂粮制作而成,成分包括薏仁、玉米、黑豆、豌豆、红豆、黄豆、百果、芡实、燕麦、胚芽米、砂糖、杏仁、枸杞、雪莲子、淮山等,每家配方不尽相同。喝法是在研磨好的成品中倒入热水,第一先喝原味茶汤,第二加入现成的米粻(爆米香),米粻浮在茶汤上,一边品饮一边咀嚼,感受米香气味。
台湾的「客家擂茶」与大马擂茶(咸茶)最大不同,就是前者是甜的,被视为饮品,经过改编而成;后者是咸的,当作饭汤主食,属于原创。 只能说这个计画太成功了,而且北埔乡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客家人,一般人不疑有他,照单全收,北埔乡几乎就成为人人眼中客家擂茶的故乡了。即便有客家人对于为了观光需求而改造传统饮食感到不满,还有人力图推广正宗版擂茶以拨乱反正,仍无法扭转深植人心的既定印象,全世界若有人对擂茶是咸的这件事感到无比惊讶,应该就是台湾人了。即使事后正宗版擂茶问世,也并未带给台湾人闹双胞的困扰,反而另取了一个新名词,叫做「擂咸茶」以便与原本的擂甜茶区隔,「客家擂茶」的江湖地位完全不受撼摇。
台湾版本的甜擂茶。(本报资料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