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经典美味—姜丝炒大肠:特色是咬不烂?

提及客家料理,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咸、香、油三大特色,然而每种饮食特色势必有其道理及文化,客家人爱物惜物,对于美食的态度也一样,如果你细想客家美食里的每一道菜色,从传统客家妇女传承下来的一道道智慧结晶,其实背后都藏着故事! 客家美食文化—姜丝炒大肠 客家人过去为避难而广居山林,远离滨海不易取得海产食材,进而透过饲养畜牧、耕种自给自足,因此丰富的肉类与内脏等山珍,便成了客家饮食中基础饱足、提升体力、补充营养的必备食材,搭上焖煮、快炒等料理烹调,呈现出最道地的客家菜。 在客家饮食中,猪肺、猪肚、猪肠、猪肝,以及鸡肠、鸭肠等内脏类食材,是早期客家人摄取营养素的重要来源,利用大火快炒是最常见的烹调方式,做出道道令人回味的咸、酸多层次口味家常菜。其中,肥美的大肠拌姜丝大火快炒三十秒就能起锅的「姜丝炒大肠」,更呈现出客家饮食中着重「肥」的精髓!
许多人都认为,客家炒大肠不易咬烂,其实,在客家人眼中大肠是享受咀嚼的快感,透过细慢的咀嚼品尝大肠拌姜丝所透出的香气,「咬不烂」反而成为其特色,要同时保留大肠的韧度与鲜度,下锅快炒前用滚水汆烫三十秒起锅,这动作成为道地口感的关键。
大火滚水汆烫过的大肠,呈现出十足的咬劲,成为客家式的另类「口香糖」! 其他如炒猪肝、酸菜猪肚汤、猪粉肠等内脏料理,在过去更是被视为珍肴补品。整体而言,客家菜并不华丽,但对品质的要求甚高,尤其熟练地多次反复翻洗大肠与猪肚等内脏食材,就能看得出来,一点儿也不马虎!
腰子、猪肝等内脏食材都是客家的美味料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