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下肚的东西要把关!安心食材挑选 3 招!

关于食安问题,长期关注台湾食品、农业现况的营养专家林丽美点出了一个值得省思的问题:多数消费者只是「担心」食安问题,却没有做出「关心」的实际行动。 化担心为行动,把关吃下肚的食材! 关于食安问题,长期关注台湾食品、农业现况的营养专家林丽美点出了一个值得省思的问题:多数消费者只是「担心」食安问题,却没有做出「关心」的实际行动。 面对食安连环爆,多数消费者所采取的对策通常是关注当下所爆发的产品,进而抵制,但却忽略了造成问题的成因及其他产品也有食安危机的可能性。 「担心」是把开启了解食品问题的钥匙,更重要的是做出关心的「具体行动」,消费者可先从自己的「食物习性」下手,以最熟悉、食用频率高的食物为主,了解这些食材的原貌及季节性,壮大自身对食材的知识面,才能避免人云亦云,为自己的食安把关。
思考食材价格 了解食材并不需要很专业的背景知识,其实只需要基本的逻辑思考,首先,建议消费者可从食材的「价格」做为判断依据。 举例来说,玉米从种植到收成需要100~120天,为了品质,每1株玉米仅能留1、2根做为收成,尚且不论种植过程中的施肥、除虫等问题,可大致推断种植玉米之不易,但反问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买1根玉米呢?若以1根20元的末端价回推,那农民的收益自然不高,在这样不平衡的情况下,自然就有农民使用「速成」或「方便」的方法种植玉米,但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食安问题。 购买产销履历产品,给予农民支持鼓励 为了因应层出不穷的农产品安全事件,国内目前也强调「产销履历」制度的重要,简单来说,购买拥有产销履历的农产品,除了可以从「
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资讯网」打上产销履历追溯号码,就能查询到农民的生产纪录,网页上还能教你如何辨认产销履历产品的各种标章与标示,这也代表了验证机构亲自前往生产现场,去确认农民所记录的是否符合规范,若有问题即可马上处置。
(撷自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资讯网)
产销履历制度是一个「诚实的开始」,一般来说,生产者对产销履历制度的接受度,主要是由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决定,消费者是制度推动成败的关键,然而多数消费者以为产销履历只是单纯生产纪录的公开,并不明白其中有着风险管控制度,生产者花了精神、力气、金钱做到产销履历,但农产品却没有享受到对等提升的代价。 因此,鼓励消费者除了购买有产销履历的食材外,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鼓励农民,即使是一通传达赞美或感谢的电话,都对农民是莫大鼓励。 掌握食材季节 食材的季节性也是很好的判断原则。比方说贵得离谱的蔬果,非当季的机率就很高,一来这些蔬果在种植或保存过程中,经过化学催熟或保鲜处理的可能性大为提高,二来价格过高也让消费者大伤荷包,导致花了更多的钱,但吃进去的却是营养价值较差或对健康有疑虑的蔬果,得不偿失。 至于该如何知道各种食材的季节性呢?想了解当季有哪些食材一点也不难,只要常逛菜市场就能大致掌握了,只要是几乎每一个菜摊都有卖的,而且数量很多、价格便宜,外观又新鲜的蔬果,大概就错不了,而买菜之余也别忘了多向摊商请教。
清楚食材从何而来 除了食材价格、是否当季,多数消费者常会忽略一个判断依据:「这项食材是否存在于台湾本土文化中?」 举例而言,像现今很「流行」的橄榄油,是从欧洲的饮食脉络而传入台湾,并非原本就存在于台湾的饮食文化中,因此,许多消费者都没有这方面长期潜移默化的知识,导致贩售方就有更多机会,或是使用一些广告字眼来「迷惑」消费者。